中國古典舞是吸收了戲曲、武術、芭蕾的精華,并將三者加以結合發(fā)展,逐步形成的符合中華民族審美特征,具有強烈時代性的舞種體系。中國古典舞中的旋轉,也是古典舞訓練體系中技術技巧的重要組成部分,屬于古典舞技術技巧的范疇。
中國古典舞基本功旋轉類型
吸腿轉:
在踏步、大一字位上起勢,完成吸腿舞姿的原地旋轉動作,手臂雙上側位。
掖腿轉:
在踏步、大一字位上起勢,完成掖腿舞姿的原地旋轉動作,手臂雙上側位。
跨腿轉:
在前弓步上起勢,動作腿經(jīng)過旁腿勾腳,完成向支撐腿方向的端腿舞姿的原地旋轉動作,手臂提襟按掌。
端腿轉:
在踏步上起勢,完成向動作腿方向的端腿舞姿的原地旋轉動作,手臂提襟按掌(女:可山膀按掌手心向上)。分為立半腳掌轉和半蹲轉。
擰身吸腿轉:
在踏步上起勢,以前吸腿舞姿配合橫擰動勢,完成原地選擇動作。手臂順風旗位或提襟按掌。
大掖步轉:
在踏步上起勢,完成大掖步舞姿的原地旋轉動作。手臂順風旗延伸位。
斜探海轉:
在踏步上經(jīng)過含身掏手的回法兒鋪墊,由手帶動經(jīng)過碾勁兒形成斜探海舞姿的原地旋轉動作。手臂順風旗位。
老鷹漩渦轉:
在踏步或后點步上起勢,完成俯身大射燕舞姿的原地旋轉動作,手臂順風旗。
仰身后腿轉:
在前弓步上起勢,完成向支撐腿方向的后腿舞姿的原地旋轉動作。
探海轉:
在前弓步上起勢,完成向支撐腿方向的探海舞姿的原地旋轉動作。手臂雙山膀。
掃堂探海轉:
在旁弓步上起勢,以支撐腿蹲,俯身后腿姿態(tài),完成雙手和動作腿交替發(fā)力的旋轉動作。
平轉:
以一字位立半腳掌、腳跟相對的姿態(tài),向行進方向完成連續(xù)性的旋轉動作,手臂平側位、山膀位。
旁腿轉:
在一字前后位、踏步、大一字位上起勢,,完成旁腿舞姿的原地旋轉動作。分為向支撐腿方向和動作腿方向兩種轉動方式。手臂雙托掌位、雙上側位、平側位。
搬腿轉:
在前弓步上起勢,完成踢搬前旁后腿的原地旋轉動作。
旋轉技巧
(1)中國古典舞基訓中的旋轉技巧,以擰傾形態(tài)的舞姿結構為主要特色,與芭蕾舞基訓中的旋轉還是有很大不同的。芭蕾舞基訓中的旋轉都是直體的,大都在額狀面的基礎上進行立體構圖和塑造形象,因此,動作長而舒展,延伸感強。身體的帶動,手臂的帶動,跨的帶動都非常重要,旋轉靠的就是全身的協(xié)調。
而中國古典舞基訓中的旋轉,除了有直體旋轉之外,很大的技巧是身體形態(tài)在擰傾旋轉的舞姿造型上的轉,特別是“傾”的平衡重心上的轉,是在上下身成子午相的基礎上進行立體構圖塑造形象的。所以動作顯出婉轉中的修長,急帶騰空中的延續(xù),以及旋轉螺形的變化,如反掖腿仰胸轉,后退側身轉。
(2)以腰帶動轉的技巧,形成中國古典舞基訓中轉的起“法兒”的多種多樣,而且多般是在動的過程中起的“法兒”。如大掖步轉、掃堂探海轉。
(3)中國古典舞基訓中民族舞姿轉“身法性”很強,有一部分民族舞姿轉,可以說是身法的待續(xù)和夸張。
(4)民族舞姿轉的流動性與復合性比較強,空間變化幅度大,比如有由下往上的轉或由上往下的轉,還有在轉的過程中各種舞姿的復合和流動的技巧。
民族舞姿轉的發(fā)展僅僅是個開始,還大有余地,還有很好的前景。
以上就是成都上坤藝術培訓學校為您提供藝考舞蹈:中國古典舞旋轉基礎技巧的全部內容,更多內容請進入學習方法 查看